Hi,欢迎来到豪森威官方网站~
12层的购物中心人气爆棚 为动线设计点赞
2015-09-22
 

一、水平动线设计——均匀分流

1、主力店在两端,拉动中间小商户客流

购物中心的人流动线规划与地块形状有关,与出入口的设置有关,与主力店的位置安排有关。当地块形状为长条形时,香港购物中心的经验是将主力店设置于两端,将一般承租商户设置于中间的方式,在两端主力店的拉动下,中间的一般承租户就能享受更多的人流,实现资源互动,人流共享的目的。

2、主力店在中间,一般商户围绕主力店分布

香港购物中心造型除了长条形的直线带状之外,”L“型和四方型的也比较常见,其基本的动线规划就是将主力店设置在购物中心中间,而一般承租户则围绕着主力店呈发散状分布。主力店作为一个平面的商业核心,达到人流聚集、发散的效果,不仅促进了一般承租商户的经营,也促进了主力商家的经营,使购物中心商业元素之间实现良好的整体互动。

3、设置多个地铁出入口,全方位引导人流

香港建于地铁沿线的购物中心在全方位引导人流方面,最成功的一种方式就是在购物中心内设置几个地铁出入口,如青衣城在同一平面上设置两个地铁出入口,这样的设计至少有两大作用:一是在地铁到站后,有利于疏导人流,因为当人流过于拥挤时,则消费者购物频率不高。二是不同平面、不同区域的地铁出入口设计,还能引导人流购物,使更多街道上的商户、更多平面上的商户,能享受到地铁所带来的人流和商机。

4、大量运用弧形动线,让顾客看得见、找得到

人流动线在设计时应注意两个方面的要求:

应突出购物中心内部空间的可视性,从而起到引导公共购物的作用,营造空间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觉;应强调交通组织的引导性,让顾客能很容易到达商场的各个区域,只有顾客能看到、走到的地方才能产生好的效益;弧形动线被很多香港购物中心广泛采用,如又一城、太古广场等。透过圆弧形动线,能让顾客视野的延伸性更强,可视性更强,单店的能见率更高,便于顾客到达店面。

5、次级街道宽度为3-7米,主街道要宽12

次级街道是连通购物中心内各散户商铺的主要通道。一般情况下,通道宽度小于3米,人在通过时会感到狭窄,有紧张感和不适感,尤其是在通道距离比较长的时候。宽度3米可以被认为是最舒适的底线。

香港购物中心的次级街道都在3米以上,为数不少的购物中心的次级街道的宽度在4.5米以上,甚至还有个别的宽度达到7米以上。

而主街道的宽度一般在12米左右,如海港城、太古城中心。

二、垂直动线设计——虹吸效应

1、多楼层设置停车场,下车直达各楼层

不把停车场只放在负一层,而是将停车场进行多楼层布置,其目的不仅是创造更多的停车位,更是将人流快速引导到不同楼层,使购物中心人流的进入途径和分布更加合理。

2、顶楼设置美食广场,就餐前后好购物

香港购物中心对美食的安排极为考究,会在一个面积较大的区域,形成一个专门的美食区。将美食广场安排在顶层,有香港购物中心独特的考虑。美食广场具有“365天的市民餐桌”的特点,而且顾客在就餐前后,必定会在购物中心内行走,随时都有可能购物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将美食广场安排在购物中心的顶楼,是有必要的。

3、电影院入口在首层,出口却设在高层

香港购物中心设有电影院非常普遍,如又一城和太古广场就有意将电影院的入口设置在首层,而出口却设置在较高的层次,这样,顾客在一次看电影的过程,就会形成一条相对完整的人流动线,通过增加人的流动,增加购物中心商品的消费。

4、每隔20-40米即布置一组自动扶梯

为有效地组织人流垂直流动,香港购物中心通常设置了大量的自动扶梯,多达几十部上百部,有的大型购物中心甚至达几百部。

香港购物中心一般将自动扶梯布置在比较醒目的位置,并且每隔20-40米就布置一组,以方便顾客乘坐,如中庭、出入口等位置。中庭作为购物中心内部平面交通和垂直交通的枢纽,是布置自动扶梯主要区域和最为集中的区域。

   

 

5、高层“通天梯”,实现人流跨层传送

按照商业价值随楼层上升递减的规律,则楼层越高商业价值越低,但设置高层直达扶梯后,由于可从低楼层直达高楼层,如4楼直达8楼,这样4楼就和8楼具有了几乎相同的商业价值。

著名的朗豪坊通天梯从4楼可直达12楼,其间只在8楼设有一个缓冲区。而时代广场从露天广场处设有三台直达10-12楼“食通天”饮食区的自动扶梯;皇室堡的自动扶梯可以从首层直达15层,电梯分二组设置,一组直达3-9楼,一组直达10-15楼。

>